经济日报:今年前两个季度,我国GDP增速均为6.9%,这是GDP增速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区间。
时光再往前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年至2016年,我国GDP增速分别为7.8%、7.3%、6.9%和6.7%,4年平均增速为7.2%,高于同期世界2.5%以及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
这组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的格局更加巩固。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我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密不可分的。
5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及外溢效应变数较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国发展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运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
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党中央从经济发展长周期和全球政治经济大背景出发,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所处历史新方位,明确了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速换挡,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的GDP增速必然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需花费的气力和付出的努力比过去要更大,中国经济不可能长时间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
我们还要看到,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国家迈进中等收入国家时更多更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要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民生改善。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意味着我国必须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保持战略定力。“稳”,就意味着我国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就意味着我国不能再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不能沿袭过度依赖投资、消耗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必须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适时预调微调,确保就业、物价、收入等指标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
在这一基调下,我国牢牢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2013年至2016年,我国不仅实现GDP增速始终运行在目标区间内,并好于预期;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就业和物价等指标表现同样好于预期,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农民工总量年均增长1.8%,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0%。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看,经济增速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要保持平常心。不过,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进程中,我们也要抓住机遇,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因此,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仅要“稳”,还必须“进”。“进”,就是要把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
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为此,我国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更大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进一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6%,比2012年提高9.7个百分点;服务业现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升至51.6%,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
当前,我国仍要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和改善宏观调控,处变不惊、保持定力,加强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努力战胜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织的严峻挑战,使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记者 林火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