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大时代 大布局 大战略
一带一路:大时代 大布局 大战略

目录


01 带路概览:世界地图上的宏大手笔

02 战略背景:内忧外困中的战略斡旋

03 经济影响:资源联动创造发展契机

04 产业影响:技术输出倒逼产业升级

05 国际影响:开放合作共筑全球网络

06 二级市场:长期利好开启慢牛行情

07 战略挑战:复杂形势暗藏重重风险

08 战略支持:丝路之光照进丰满现实

09 带路延展:穿越千年再看大国复兴


01 带路概览:世界地图上的宏大手笔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英文缩写OBOR(One Belt One Road,现常简写为“B&R”,编者注)。


“一带”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则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条路线,即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除了陆上通道外,特指海上路线,即指自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往南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统计资料显示,“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具体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线为:一条北线,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一条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一条南线,北京-南疆-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包括东盟10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南亚(6国):东帝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西亚(8国):伊朗、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科威特、伊拉克、阿曼、也门;东北非(7国):埃及、坦桑尼亚、肯尼亚、苏丹、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索马里。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最早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之后写入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一带一路"是2015年区域发展的首要战略。


分析人士认为,"一带一路"正逢其时,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为中国产能过剩的化解和工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出路,同时,中国战略符合亚太乃至亚欧所有沿线国家的战略利益,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欧亚大陆经济融合,走互惠互利的发展共赢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而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则是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最终可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02 战略背景:内忧外困中的战略斡旋


“一带一路”概念产生的一大的背景是我国的产能和外汇的过剩,产能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症结之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11年中国全部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健康且创利的产业产能利用率应当在85%以上。


尽管中央自十八大以来加大力度去产能,但一直收效甚微。央行公布的5000户企业调查数据显示,设备能力利用水平从2013年年末的41.2%进一步下降到40.6%,距危机前45%左右的水平仍有较大缺口;PPI连续三十几个个月负增长,超过了90年代末的水平;2014年发电设备的平均利用小时数4300左右,远低于历史正常水平;同时,中国还拥有高达4万亿美元的外汇资产。


在国内房地产等传统需求引擎低迷的背景下,出口是化解产能过剩为数不多的途径。上一轮去产能和加入WTO带来的外需红利就有很大关系。但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传统的出口市场增量空间不大,国内的过剩产能很难通过他们进行消化,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是很好的抓手。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国际市场旺盛的需求构成了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每年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需求在1万亿美元左右。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到2020年,亚太地区约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另据世界银行测算,从现在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要量是70万亿美元,平均每年4万亿美元。然而,这些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无一例外地存在资金短缺困扰。中国高达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用来对外投资,支持相应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分化的背景下,很多国家的经济可能面临困境,亟需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带动世界经济。此外,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希望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


正是基于内外因交互存在的国际背景,“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和合作倡议应运而生。据世界银行估计,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0%,GDP增长率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显然,“一带一路”在造福沿途各国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国资本输出的大动脉。“一带一路”可以说是解决当今世界级经济难题的一剂良方。

03 经济影响:资源联动创造发展契机


首先,“一带一路”或将改变中国国内的地域经济格局。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的差异,中国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部沿海领先、中西区欠发达”的局面。横贯中国东中西部、联通国际国内的“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这一战略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曾表示,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刘云中也曾表示,“一带一路”注重区域联动,更强调不同板块之间的互动,突破了原有区域政策甚至区域研究囿于国内的局限,在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内,调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其次,从更大范围来看,“一带一路”是加强区域协同、盘活存量经济、消化产能过剩的重要抓手。对外,是资本带动产能输出、拓展外交存在、扭转国际收支困境的突破口。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其要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及贸易主导这几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一方面,中国需要资本输出消化国内产能;而另一方面,中国资源获取过分依靠马六甲海峡,一路一带则增加了资源的获取渠道。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而言,不仅能对冲掉美国主导的试图绕开孤立中国而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伙伴谈判),还能有机会在“一带一路”经贸中抢占全球贸易新规则制定权。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后,不仅有利于打通我国与各国交通方面的联系,便利贸易往来,而且有利于加深我国与各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为我国经济海外输出提供了路径和平台。无论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是丝路基金,共同目的就是通过支持所在区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公路、通信管网、港口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实现资本输出。


在走过了通过出口为全球各国提供廉价消费品的一段漫长历程之后,中国对外贸易必然自动地发生转向与升级,即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04 产业影响:技术输出倒逼产业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曾表示:“由于‘一带一路’还涉及到企业走出去,大量订单的签订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沿着‘一带一路’向中亚、西亚以及欧洲拓展,这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传统的商品出口以制成品贸易出口为主要特征完全不同,“一带一路”下的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双重出口,从而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以高铁为例,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需建铁路总长为1万公里左右,高铁出口可以帮助国内钢铁行业消耗一些过剩产能。除了带动国内企业加快“去产能”步伐,“一带一路”还能有效提升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如通过高铁输出,不仅可以拉动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制造、光电显示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出口,还能输出中国标准与技术,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


“一带一路”确实能为产能过剩行业和区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崭新的输出路径。但是,出外投资带动和消化的产能过剩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带一路”带给企业的契机远不是内销的低标准可以满足的,时势造英雄,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大势也会识别能够顺应趋势、具备技术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去伪存真。


因此,新形势下的竞争,将是企业技术实力、产品标准的竞争,国际输出的要求将会倒逼企业进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以顺应国际市场的要求。这给中国企业带来一次升级换代的机会,这种带动效应可能会是巨大的。


华为法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凯对中国“智造”信心十足。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止是开拓市场,更加注重与外国企业互补合作,加大投资力度。华为在欧洲就有18个研发机构,2014年在法国扩建了研发中心,看中的是法国的应用数学研究、艺术设计优势。“把全球的能力集中到中国来,再通过产品在全球销售。” 

05 国际影响:开放合作共筑全球网络


“一带一路”的实施实质上是在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构建全球价值链,形成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良性互动,共筑互利共赢的全球开放型合作网络。


首先,世界经济将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都处于较低端位置,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一带一路”将全球特别是发达市场的资本设备和商业服务引入到中国,不仅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全球技术扩散和技术投资。特别是随着中国将首次成为“净资本输出国”,资本大规模走出去,将意味着中国有能力重塑本国竞争优势,有能力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


其次,中国经济“再平衡”和结构升级也给世界带来新机遇。地域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1990-2013年期间,全球贸易、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7.8%和9.7%,而“一带一路”相关65个国家同期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1%和16.5%;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10-2013年期间,这些国家对外贸易、外资净流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9%和6.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6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这些国家具有广阔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实体经济诉求,这与中国企业积极寻求外部市场恰好形成互补,“一带一路”将依托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对沿线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


再次,在全球范围内,消费者力量正从传统欧美发达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2013年中国消费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2020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释放64万亿元购买力,有望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进口市场和增长最快的进口市场。庞大的“中国市场”将成为引领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06 二级市场:长期利好开启慢牛行情


“一带一路”战略无疑是2014年火热的投资主题之一。这一年,二级市场上的相关概念股曾几度在A股市场掀起热潮,多只“一带一路”概念股甚至股价翻倍。去年APEC会议期间,丝绸之路指数更是收获五连阳。“一带一路”作为大范围覆盖的经济发展计划,虽然具体规划尚未公布,但外界对此期待良多,这一题材在A股市场上衍生出丰富的投资机会,在情理之中。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一带一路”覆盖总人口约46亿,GDP总量达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1/3。未来十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地区的出口占比有望提升至1/3左右,总投资或达1.6万亿美元,市场空间巨大。


兴业证券认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主题性机会,而是一个堪比“加入WTO”性质的普惠式机会、系统性机会,受益于“一带一路”大战略的系统性行情将可能继续延续3-5年,是慢牛长牛。太平洋证券也曾分析:考虑到互通互联战略为本届政府高度关注目标,顶层设计或引发慢牛行情。


“一带一路”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潜力,是稳定我国出口和提振经济的重要举措,将为市场释放巨大的获利,以“一带一路”为突破口,受益地域、行业、公司也将突破单纯政策利好范畴,形成一轮中长期布局机遇。


从地域区域上看,围绕“一带”和“一路”的主题投资仍是资金布局的重要方向。从“陆上丝绸之路”的方向看,陆上丝绸之路将推动中国西部和中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一带一路”核心区域有16个省份,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西北5个省份,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西南4个省份,以及最新扩围的内蒙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囊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东部沿海5个省份,以及最新扩围的山东省。这些区域的相关投资标的,或将迎来持续性利好。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看,海上丝绸之路将强化中国西南与东盟的互通互联。东盟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合作区域,。过去1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1059亿美元增至4436亿美元,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12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的重点合作领域包括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和环保等11个领域。


从行业领域上看,“一带一路”涉及到的行业非常的繁杂,因此带动了众多大盘蓝筹以及地域板块的活跃,基建、运输、能源这些受益于一带一路发展的板块为此次牛市上攻贡献良多,从一定程度上主力2014年牛市的启动。


能源领域,“一带一路”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合作,鼓励重化工产业加大对矿产资源富集的沿线国家投资,实现开采、冶炼、加工一体化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融合。


建筑及基础设施领域,“一带一路”有利于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管理企业到沿线国家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国泰君安证券指出,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已完成在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生产布局,“走出去”准备充分,将有望进入收获期。交通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能源管网、电信设施等行业以及建筑类的配套产业将直接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业务扩展。


机械装备领域,“一带一路”提及的标志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势必会带动机械装备行业的出口,尤其是综合性工程机械的出口。分析报告显示,海外基建施工或带来工程机械需求额1,500 亿~1,800 亿,未来3~5 年年均需求额约为当前我国工程机械销售额10%以上。高铁、港口、工程机械、特高压电网、核电等领域相关的设备制造类公司或将受益,尤其是铁路,作为“一带一路”重要内容,随着项目推进势必带动国内铁路装备出口。此外,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望带来海上贸易增长,进而促进集装箱相关机械设备的发展。


商贸方面,“一带一路”推动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由简单商品贸易向更高级的相互投资转变,人员的流动还会加强中国和沿线国家旅游、文化产品等领域发展。道路联通、贸易联通中同样伴随着文化沟通,中国的品牌消费品(医药、家电、汽车等)、传媒、软件信息服务等板块也将受益。


从公司性质上看,“中”字头公司或持续受益。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一带一路” 定位为三大战略之一,这一政策高度足够,未来“一带一路” 引爆的主题行情不会一轮结束,将持续演绎。“一带一路” 是国家战略,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未来的合作领域中需要那些“中” 字头的企业冲在最前面,自然这些“中” 字头的上市公司将首先获益。这种预测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

07 战略挑战:复杂形势暗藏重重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在京发布《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报告认为当下中国引领与塑造周边的能力与意愿显著提升的同时,推进“一带一路”面临着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的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


美方言论认为,在“一带”建设上,尽管中国拥有资金优势,但恐怖主义将构成威胁沿线安全的主要因素,而中国能否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将影响“一带”建设的前景。另外,当前“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还处在概念阶段,中国并未提出具体的措施。从这一点来看,“一路”很难替代TPP的吸引力。在“一路”建设上,中国在东海、南海日益强硬的维权维稳姿态对“一路”实施具有负面效应。


美方认为,地区性大国也将对“一带一路”做出消极反应。具体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会引起印度、伊朗及土耳其的不适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会引起日本及印度的不适感。其他国家的地缘政治担忧,会被其他国家视为战略威胁,这一点目前已有所印证,中日之间结构性矛盾日益严重,印度欲与中国争夺话语权。


当前,中日关系受制于各种矛盾和障碍,尤其是安倍政府的对华战略也一时难以进行根本性调整,中日关系近期内不会很快得到根本改善。同样的战略顾虑和竞争也存在在中印之间。美国《外交官》杂志称,莫迪用“季节计划”来迎接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今年5月上任的印度总理莫迪倡导的这项计划全名为:“季节计划:跨印度洋海上航路与文化景观”,旨在与东非、阿拉伯半岛、南亚次大陆、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列岛在内的印度洋区域国家展开经济和文化共建。因此,这项计划被认为可能会在多个国家与中国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展开竞争。


除此之外,媒体也将“一带一路”等闲聚焦到海外投资的收益性和安全性、中资企业同质化竞争、政治风险等也被国内学者、相关人士所担忧。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认为,基础设施项目周期长、收效慢,而且不确定因素多。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展开,涉及诸多安全因素与国内政治因素,也必然关系到别国境内的宗教、民族和社会问题。“一带一路”战略更需要细化的评估性研究。我们需要评估“一带一路”的商业、政治和战略风险。


我国投出去的钱届时能不能收回,究竟有没有合理的市场收益,经济和贸易能否成为实现中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可靠手段,尚未可知。中国国内对一些大项目境外投资的经济效益、市场收益和安全与国内政治风险,尚未做过系统的、大规模的和公开的调查和评估。


出外投资的安全性也值得考虑,一带一路中所涉及国家甚多,因此在安全的环境下投资当然是可收益的。而出外投资的4万亿绝不可以靠印钞来完成,如果投资期间通过发行债券来补充准备金,那中国的通胀将再上高台。再者海外的投资回报率没有预计那样高,因为地主的权利外资很难撼动。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否加剧,也是许多企业目前担心的问题。中资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面对的问题。近期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的合并,市场认为就有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考虑。这需要政府从国家层面进行规范和协调,服从国家整体的战略安排,强强联合,避免中资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


在“一带”建设方向,阿富汗局势不稳、印巴冲突等因素造成中亚和南亚不稳,这将危及“一带”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迥异,如何处理与这些国家双边合作及与欧盟、东盟等地区多边组织之间的关系;用何种方式,将相关国家联合在一起,仍然是待解的难题。

08 战略支持:丝路之光照进丰满现实

国家意志: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


2015年1月,媒体几乎不间断关于“一带一路”总体规划的报导。据报导,由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牵头编制的“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已上报国务院,总体规划出台后将进一步制定专项规划,相关扶持政策也将陆续出台。


回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这一年来在亚欧非三大洲的出访行程,他们已访问了上述“一带一路”所经的多数国家。“加快互联互通建设”,是这一年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每一次外访中被提及最多的提法之一,并多伴有建设融资平台的提议。


目前,“一带一路”核心区域有16个省份,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西北5个省份,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西南4个省份,以及最新扩围的内蒙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囊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东部沿海5个省份以及最新扩围的山东省。


此外,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和湖北也明确表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1月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已有20个省份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或高层会议中明确了各自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及发展重点,主动融入这一大战略,这也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已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商务部援外司副司长俞子荣表示,将围绕“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来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的战略项目,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既包括公路、铁路、港口这些方面的互联互通,也包括能源、运输线路、电信、网络这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国家层面能加强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整体规划,让相关项目从目前的点延伸到面,也便于政府层面考虑如何让政策落地,中国企业也能按图索骥,对国外项目进行有序开发。

货币互通:人民币国际化保驾护航


我国目前已在新加坡、伦敦、首尔等九个地区设立了人民币离岸中心或人民币清算场所。中国人民银行已与26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近29万亿元。同时,与人民币进行直接交易的货币达14个。


在对外结算方面,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至2014年第三季度底达到了4.8万亿元,人民币已超越欧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并且跃居为世界第七大储备货币。


更为重要的是,首只规模为30亿元的人民币主权债券于2014年10月经过英国政府发行,这也是首只由西方国家发行的人民币主权债券,同时是全球非中国发行的最大一笔人民币债券。


此外,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取消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地域限制,强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和多样的融资参与形式。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秦泰认为,这一政策放松措施在配合“一带一路”具体项目融资的同时,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使用范围和程度的加深。


同时,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不久前表示,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的重要意义之一,也是加快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有了日渐提升的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战略,“一带一路”的推进与实施将获得更多保障。

金融支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2014年7月,于巴西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上,中国已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共同发起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该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国平均出资。


3个月后,由中国倡导发起,包括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共同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久,印度尼西亚加入,成为亚投行第22个创始成员国。与此同时,习主席在APEC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 400亿美元成立“丝绸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这支基金规模或达1000亿元(约合163亿美元)。


继中央行动后,不少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福州市政府和国开行福建分行、中非发展基金携手合作,推动设立预计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广东省政府正酝酿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基金”。一系列多边金融合作平台正处于搭建的不同阶段。这些融资平台的搭建,是为加速互联互通建设保驾护航,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根据多个智库的研究报告,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四个平台有望在2015年为相应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保险保障方面,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12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未来将拓宽融资渠道,助力企业“走出去”。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重大装备设计、制造等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长期外汇资金支持。稳步放开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增加经营主体。创新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险,合理降低保险费率,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

贸易配合:以自贸区辐射“一带一路”


上海自贸区的率先“探营”一年来已初见成效,其制度试验取得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推进国家改革战略布局、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我国积极运筹对外关系、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一招棋”,来应对西方社会开启TPP、TIPP形成的对我国新的外贸规则制定的“合围”。


“一带一路”并不仅停留在资本输出层面,而是要以“一带一路”为纲,张自由贸易区之目,即“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商务部国际司司长张少刚认为,中国和国际的自贸区谈判,‘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和中国进行有建设性的经贸合作,也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新支点。反过来,“一带一路”路线图有利于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有望形成世界级自由贸易区群。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均已实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8个,涉及23个国家。从已经在建和实施的自贸区看,无论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新加坡、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与冰岛,还是即将落地的中韩自贸区以及GCEP(10+6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都处于“一带一路”之上。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国内的自贸区可以为“一带一路”提供“世界性的运作平台”。 “很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业务,诸如货物贸易进出口、服务贸易、金融、咨询等,都可以在自贸区内进行。


商务部合作司副司长方蔚认为,中国现在建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也可以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承接点”。商务部网站显示,现在已有十余个这种合作区,分布在亚、欧、非、拉美等地。

09 带路延展:穿越千年再看大国复兴


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蒙古期间发表演讲时指出,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 中央媒体称,2015年,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延展铺开、做深做实的重要一年。


“不管是公路还是铁路,每一条路的修通过程中,都会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面临各种困难。”曾在位于中亚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出任大使的上海合作组织前副秘书长高玉生对于中国同中亚每一次合作的达成和落实中的困难深有体会。“但面对竞争,我们在经济、金融实力、装备制造实力上都有优势。”尽管面对种种问题,但大局上,大家依然对丝绸之路上的大国复兴充满期待。


华泰证券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基建投资收益有赖于后续军事保障。当今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式十分复杂,从中国多年在欧亚开发的经验来看,必须对海外投资可能面对的多方面困难有充分的准备。对外的基建输出也应当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资金的投放上采取“试水”的态度,充分保障投资的回报率;在地区选择上,可以选择试错成本较低,国际关系相对良好的国家首先进行合作。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亦认为,从战略上看,中国需要建设开放式的“新丝绸之路”,这样会减轻其他国家的地缘政治担忧,同时不会被其他国家视为战略威胁。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丝绸之路就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中国建设新丝路并非要和其他国家竞争地缘政治利益,而是要促进新丝路沿边沿岸国家的经济发展。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曾在媒体采访时对于“地缘政治关系”进行过解析。中国对自己的未来应当有一个更清晰的战略定位:即不去做美国意义上的全球性超级大国。美国是全球超级大国,如果过度衰落,可能会留下不可填补的真空,这样可能会引发全球秩序的混乱,也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我们可能依然要继续韬光养晦的智慧。一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未来可见的时光里,依然需要进一步发展。内部的经济转型等事务更为重要。二是,中国在地缘上与众多国家和地区相邻,在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关系里边,可能传统的伦理和道德会占有很大的要素。比如说大国对小国的尊重和礼让,大国对小国更多的支持,这些可能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一个新的国际关系模式。在这个新的秩序中,我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是奠定新的亚洲关系的基础。我们外交关系的主旨核心在于一种尊重与包容,这也将是我们处理地缘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


综上专家学者的认识,可以看到,一方面强调“一带一路”倡议非战略性、合作性和非排他性,淡化零和博弈及对抗的抗美色彩。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所阐述的:“一带一路”是合作倡议,中国没有特别的地缘战略意图,无意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不会干涉别国内政。


其次,应努力保持中美的良性互动及沟通,在具体地区和领域探索和加强中美务实合作的基础。中美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在东南亚,中美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能源资源互联互通、能源政策方面已经开展一些合作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中亚,中美在地区安全事务、管线安全维护等领域拥有共同利益;在中东,中美在确保能源供应稳定、运输安全、价格合理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作潜力很大。在阿富汗问题、中东热点议题上等问题上,中美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方面存在广泛利益,而这些因素将对“一带一路”建设前景产生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

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部分文章转载前未联系到作者,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Copyright © 2015-2016 上海谷根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37788号 技术支持:谷根资产
021-66600622